欢迎访问陵园的官网
公司动态 行业动态

公益指数总得分由0.004上升至91.576

2024-12-23 450

中国社会报《殡葬周刊》报道  12月18日,上海社会科学院、澎湃新闻联合福寿园国际集团(以下简称福寿园)发布了《福寿园公益事业白皮书2024》(以下简称白皮书),这是国内殡葬行业首份系统梳理企业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白皮书。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年底,福寿园累计开展公益项目713项,公益性支出超过4亿元人民币。▲国内首份殡葬企业参与公益白皮书发布  

白皮书指出,成立于1994年的福寿园,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殡葬服务业的发展和变革,是殡葬业向“生命服务业”转型的重要参与者、推动者。长期以来,福寿园立足自身行业定位,依托自身特色开展了各种公益服务项目,并在2018年成立上海福寿园公益发展基金会,不断探索公益服务在民生领域的新形式。如今,其公益事业从生命终端服务向人文关怀、养老服务、生命教育延伸,在赓续红色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地方文化,以及宣导正向生死观念、增进老年人福祉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构建公益指数指标体系

  作为殡葬行业的品牌企业,福寿园一直行走在公益路上。从90年代成立之初公益的“小试牛刀”,到近十年来公益项目的“多点探索”,福寿园的公益也进入了一个快速迸发的新时期。白皮书显示,福寿园公益指数总得分呈逐年上升态势,由1994年的0.004上升至2023年的91.576。 

 该白皮书参考了《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中国企业公益指数》,并结合自身公益实践历程与殡葬行业特殊属性,构建起福寿园公益指数指标体系。  福寿园公益指数主要从公益事业基础支撑能力、公益事业推进实践能力与公益事业社会认可能力三个维度进行构建,还包括产教合作、人文纪念、社会关爱、生命教育、行业支持、政企合作、公益捐赠等多个三级指标。探索“授人以渔”多元公益

  福寿园走的是一条多元立体的公益之路。相较于公益捐赠这一“授人以鱼”的做法,福寿园更加注重通过打造多元合作关系与常态化公益活动和项目,以“授人以渔”的形式开展可持续公益、常态化公益,包括了关爱弱势群体、安宁疗护、生前契约、人文纪念、生态保护、生命教育等方面。  

据了解,1995年至今,福寿园已累计为上海4000名社会孤老、特困人群免费提供身后骨灰永久安葬服务。每年冬至期间,上海福寿园都会为当年去世的孤寡老人、特困家庭已故成员举行集体生态安葬仪式,让这些弱势困难群体能够享受到社会的关爱,有尊严地告别。值得一提是,仅今年,福寿园就参与协办第六届北京大学清明论坛,与相关单位共同发起成立上海生命教育创新发展合作体,举办第三届福寿园生命公益节,发布《把“善终”带回现实:2024中国居民善终质量研究报告》,并参与建立长三角一体化生命服务事业智库等,积极为生命服务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社会公益事业注入新鲜活力。▲1995年,上海福寿园宣布向全市孤寡老人提供骨灰免费安放服务  

在生命教育方面,福寿园“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持续推动生命教育工作在社会面的深入开展和广泛传播,培养公众正确的生命观念。在这一点上,自2018年以来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和福寿园共同发起的“北京大学清明论坛”便是典型例证,该论坛借清明节之特殊氛围,以期不断打破避讳死亡的语境与禁忌思维,丰富国人的精神家园,让生死两安,生死两悦。目前论坛已举办六届,累计有1000余人参与到论坛现场,线上参与人数近20万。

▲首届北京大学清明论坛  

福寿园还积极投身安宁疗护,做抚慰人心的公益。2022年,福寿园首届公益节上,“家庭病末安宁计划”正式上线,用安宁疗护的专业服务体现对临终患者家庭的生命关怀。福寿园团队开发了一套“以家庭为中心”的安宁管理服务标准,培育了一支具有临床经验的临床安宁关怀团队,试点开展系列生命安宁品牌活动,还探索与地区性医疗照护机构、社会服务组织等进行安宁服务共建、资源共享等,打造“社区共照网格”雏形。

▲“家庭病末安宁计划”上线腾讯公益平台推动殡葬行业公益合力  福寿园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邬亦波表示,对于福寿园而言,白皮书既是对自身企业文化、慈善事业的一个凝练、总结,也是塑造企业品牌的重要抓手。“如果政府在殡葬领域碰到难题,我们也有责任提供力量去支援。企业做好公益,有助于展现行业的新面貌和良好的社会形象,赢得社会的尊重,同时带动整个行业的进步。”

  当下,殡葬业面临不少挑战,如城市土地紧张引起墓地资源紧缺、殡葬设施不足等等,这些挑战无不关系到民生、生态、文化和基础人权尊严。唯有以公益为切入点,不断解决民众和社会的关切,才能提升行业整体形象,激励同行企业效仿,形成公益合力,推动行业整体进步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邬亦波还表示,公益事业的深入推进,离不开科学、规范、人性化的行业标准,以及专业、稳定的公益从业者,福寿园坚持努力为行业的标准化和培养更多的生命教育事业公益人才做出重要贡献。